对话昆山杜克大学张俊杰教授:迈入“零碳赛道”,就是迈入无人区

转自奔流财经社 王歆怡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九年时间达到碳达峰,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是实现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期。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要保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要推进减碳低碳,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今,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制造业的高地,各区域接连率先扛起“减排”大旗,三省一市已经在率先达峰的道路上开始探索:

在今年上海市两会上,上海提出将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江苏省无锡率先提出打造“零碳城市”,并将在政府层面成立碳达峰专办;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积极打造“零碳”示范县……

随着这些目标的提出,我们也在思考这些目标制定后到底如何完成?会不会成为一个“口号式”目标?

为此,奔流财经社特地来到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与张俊杰主任进行交流。

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张俊杰

人物简介:张俊杰现任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环境政策硕士项目主任、副教授。同时他兼任中国环境科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政策研究所顾问委员、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理事等社会职务。2008-2016年期间,他历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全球政策与战略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并兼任美国亚洲协会资深顾问、亚洲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会监事等社会职务。

未来在中国能源结构转型会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布局?绿色金融是否将成为助推实体经济转型最重要的一笔?……

在两个小时的对话中,与其说是我们在和张教授讨论零碳城市到底要怎么做,不如说是对即将发生的未知展开了想象。

#9年之后达到“碳达峰”?#
张俊杰:“要给足时间让产业过渡。”

奔流财经:从我国的能源结构上看,您觉得未来在实现双碳目标上难度在哪些方面?张俊杰:我国对于“十四五”时期的目标是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这就说明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要做到彻底脱钩,这种脱钩是“硬脱钩”。也就是说,在未来我国要成为一个高收入经济体、同时也成为一个低排放经济体。而这场硬脱钩所面临的挑战,会贯彻未来40年。这意味着这40年中,经济持续成长和碳减排会一直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但在这之前我们也要清楚,这两个数据降低的背后,不仅仅是一个能源的规划,它是涉及全产业的,包括工业、交通、能源、建筑、农业和自然资源等等。这是一场全经济体的革命,所以在整体设计时切忌操之过急,要给足时间让产业过渡。这应该是一条合理的、理性的、有序的碳转型之路。

目前的难度主要体现在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但清洁能源供给不足。现在整个中国的能源结构还是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一次能源消费中化石燃料的比重在85%以上,但如果要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必须要逐步戒断对煤电的依赖。但同时,制造业又是我国的重要产业,所以未来发展清洁能源,发展脱碳工艺,碳捕捉、储存等技术是关键。

奔流财经:以目前江苏地区的产业情况来看,您觉得在未来的产业规划上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您有哪些建议?张俊杰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的城市,都是经济和生态两手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将低碳零碳作为重点工程打造。我认为企业要想进入这条赛道,就必须要发展高附加值、低碳、低环境影响的产业。

作为政府来说,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产业是未来40年都不会落败的。有一些行业可能是短期的,比如天然气,它虽然是清洁能源,但它是一个过渡的能源,未来会过渡到绿氢,所以在产业规划中需要时时刻刻灌注“双碳”的理念,避免未来在实行双碳的过程中,形成对当地产业的剧烈波动。

我们通过生态环境治理能够辅助实现碳达峰,那2030年以后怎么办?这就要通过低碳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业革命,只有创新和市场相叠加,才能够形成巨大能量。

拓展阅读

在张俊杰看来,长三角的城市都有绿色产业基础,如可再生能源、替代性能源领域以及氢能源,未来要做的是怎么将这些清洁能源大规模的融入电网,这是未来阶段面临的挑战。

因为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发电原理与传统能源是另一套技术。

比如,在传统能源电力结构下,我们把所有的一次能源(即天然能源煤炭、石油等)接入电网,实现每个瞬间都有电可用,但可再生能源的储能是不能保障的,晚上正是用电时候,但那时却没有太阳可以发电,因此大规模经济储存电力的技术变得很重要。

一旦能源结构从化石燃料转成太阳能和风能,经济发展将不再受限于化石燃料的资源,而是取决于技术。因此未来谁能从大自然里获取人类活动的能量,谁就拿到了开启我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金钥匙。

#减少碳排放该从哪里入手?#
张俊杰:“因地制宜是关键,工业园区将成为最大抓手。”

奔流财经:现在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已经在为苏南地区的城市进行关于零碳的产业规划。在这个实施过程中,您觉得苏南地区是否可以形成一套可复制的减碳路径?张俊杰: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双碳目标的制定不是一个比赛,并不是说谁调整的越快就越好,而是需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因地制宜。目前我们正在给苏州昆山高新区做一个双碳的规划,昆山高新区的产业特色就非常明显,主要以电子产业为主,电子产业是高耗能的行业之一,所以我们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昆山高新区的这些企业如何减少自己的碳排放。企业聚拢起来之后发现,大多是做出口贸易的。美国苹果公司提出在2030年实现碳中和(比我国提出的目标还要再早30年),所以作为其供应链企业来说,如果你不能达到碳中和,就不能成为苹果的供应商。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双碳目标,在国际供应链上,这些企业的绿色转型本身就已经迫在眉睫。

就江苏来说,第一步应该从产业园区入手。江苏的经济主要是建立在工业园区基础上的,这是先进制造业的主要“土壤”,只有让这些园区做到达峰,才能去看区域,才能乃至到整个江苏省。

拓展阅读
从工业园区入手也就是“因地制宜”的一种体现。
张俊杰认为,苏南地区主要以制造业为产业基础,而工业园区的成立背后包含着当地政府的决策、规划,所以在这里面做产业的升级,包括未来零碳政策的落地是比较容易推动的。

而对于有地方来说,以“绿”建“绿”成了更精准的方法。

今年,苏州吴中区发布《太湖生态岛发展规划(2021—2035年)》,那个被上海人、苏州人叫习惯了的“西山岛”,以后可能被“太湖生态岛”的名号替代。

在这份发展规划中,“零碳”成为热词。张俊杰告诉我们,未来“西山岛”将以绿色生态为基础,打造成为“零碳岛”。具体来说,未来岛内公共汽车,甚至是居民用车将全部采用新能源车。

▲山东长岛 张吉华/摄

就目前来看,“零碳岛”的实现已有可借鉴的先例。三年前,山东长岛先后投资6700余万元,淘汰岛内所有燃油公交车,在全省率先建起全域新能源旅游公交体系,同时引入电动共享汽车供岛民出行使用。后来,随着一系列“岛外车辆禁进”、“岛内车辆控牌”等政策的落地,让长岛岛内实现交通零碳排。

#资本有多重要?#
张俊杰:“几百亿的市场要靠绿色金融来撬动。”

奔流财经:前段时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您觉得未来绿色金融的介入对地方实现双碳减排的助推力有多大?张俊杰:绿色金融是我们最近在重点关注的事情。我们在上海我们成立了一个智库——绿色金融60人论坛,通过绿色金融来助力地方实现双碳目标。因为资金成本一旦改变,整个资金市场的基本面就改变了,现有的传统碳排放大户——电力、工业、建筑、交通,要让这些行业净排放量降为零,本质上是对国民经济的重建。毫无疑问,在这点上,无论产业端还是资金端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以前提到治理环境,我们更多的想到的是政府投资,但是对于气候的投融资,显然跟治理环境是不一样的,这两者不是一个量级,未来40年的时间,这个缺口非常巨大,单靠政府投入不现实,必须调动整个市场的积极性,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到绿色和低碳的投融资中,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做好监管,建立创新机制。

拓展阅读

碳达峰、碳中和能够带来巨大的市场,已经得到了市场的一致认同,那么,有多大呢?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曾表示,据多个机构初步测算,中国实现双碳战略所需投资大约在150万亿到300万亿人民币,这意味着未来中国每年在双碳领域平均投资3.75万亿到7.5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国全年投资的百分之十左右。

这几百万亿的市场分散在能源、交通、建筑、工业、林业等行业,为其带来巨大的投资和商业机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绿色金融工具来拓宽当地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光这一个月内,绿色金融相关的条例和政策频频“上新”:

10月,深圳出台国内首部绿色金融领域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这也是全球首部规范绿色金融的综合性法案,条例要求从2022年起,在深注册的金融行业上市公司须强制性披露环境信息;

半个月后,上海印发《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宣布要将绿色发展理念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紧密结合;

又半个月后,央行发布消息,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可见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助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金融手段,同时也成为各大资管机构未来拥抱转型的重大方向。

#区域先行的新机遇?#
张俊杰:“先发者要先迈入‘无人区’。”

奔流财经:今年5月您出席了在无锡召开的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峰会,无锡作为江苏重点工业城市之一,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零碳城市”,您觉得无锡有先发优势吗?未来它又将面临哪些挑战?张俊杰:我认为一座城市正是要有这种前瞻性眼光,才有可能成为低碳技术、低碳产业的策源地。在我看来,碳达峰、碳中和对无锡来说不仅仅是发展目标,更是新一轮的产业机遇。因为无锡想发展零碳产业是有优势的。一方面,从减碳的供给侧来讲,绿电是最主要的,在无锡无论是光伏电池还是风机制造,包括能源管理平台无锡都有布局,这就已经有了一大优势。另一方面,从减碳工作的需求侧来讲,我们需要的是通过“创造”,产生一个具有可替代性的技术或产品。因此,所有和节能有关的科技,比如说无锡大力发展的物联网,在未来节能的过程中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像电子制造业的节能,主要是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实现的。现在无锡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经济体的行列,接近3万美元的人均GDP,之后再往前走就是“无人区”——要发现还未被发现的,经济驱动中的创新要素。无锡有志于这样的目标,就要将产业转型发展、未来产业布局考虑其内,未来要做的,是利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所产生的政策激励,来做适当的产业引导,发挥自身优势,做长长板。

拓展阅读

5月19日,无锡召开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峰会,在国内率先提出打造“零碳城市”,同日,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揭牌,成为江苏省内首个零碳科技产业园。

在峰会上,张俊杰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无锡是一个工业大市,同时也是碳排放大市,能够做出零碳承诺表示是下了决心的。

“创新和碳中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张俊杰告诉我们,在重点布局零碳产业的城市,其区域内的企业自主创新力会得到极大提高,无锡经济水平比较高,又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未来通过数字化管理来实现碳中和目标是可以预见的。

做增量:不再引进新的高碳企业。

优存量:用新的技术和新的产业来减少已有产业的碳排放。

张俊杰认为,双碳目标最终能不能实现,归根到底还是产业规划的问题,而这两点是地方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把碳强度减下来的关键因素。无锡现在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这对于双碳目标的推进也是十分有利的。

比如,在产业端以高耗能的钢铁、水泥行业为例,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冶炼效率,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钢铁、水泥这类传统材料也被大量新材料替换,从而降低了机械能耗。所以在这条新赛道上,产业面临的是挑战也是机遇。

区域先行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步,而抓住机遇的先行者可能就决定了下一个策源地会在哪儿——“未来40年,通过技术革新我们不仅仅能够成为减排的先行者,也有可能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策源地。”张俊杰说。